logo
  • 首页
  • 要闻
  • 焦点
  • 市况
  • 政策
  • 上市公司
  • 专题

规模化和集群化是CCUS发展趋势

2025-11-21 14:34:38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日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举办了CCUS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围绕建材、石化化工、钢铁等重点碳排放行业,邀请专家分享和交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及产业集群建设的最新研究进展、应用实践和发展趋势,推动CCUS跨行业、跨领域的集群化与规模化发展。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质量总监、副秘书长周丽玮表示,CCUS作为全球范围高度关注、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深度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减排技术,是水泥等难减排行业深度脱碳的可行技术方案和未来支撑碳循环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甚至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兜底”技术。在我国“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建材行业近年来在不断布局全链条CCUS项目建设,我国CCUS也逐渐从技术探索走向产业化发展前期,并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群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建设CCUS产业集群,不同行业可共享运输与封存等基础设施,构建跨行业、长流程的一体化产业链,是CCUS技术演进的必然方向。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工业项目主任潘支明表示,对水泥行业而言,我国CCUS的集群化发展是高性价比的“搭车”机遇。由于水泥行业碳排放源分散、碳源与封存地匹配度低、运输与封存技术基础薄弱,行业自身难以独立完成集捕集、运输、封存于一体的全流程项目建设。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对我国水泥行业CCUS技术发展的相关研究,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水泥行业需依靠CCUS实现一半的减排量。业内普遍认为,到2060年,水泥行业需通过CCUS减排上亿吨二氧化碳。然而,目前我国水泥行业CCUS的规划与建设进展相对缓慢,已建和在建项目的碳捕集能力仅约每年50万吨。为加快推进项目布局,扩大碳捕集规模,水泥行业必须依托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彭雪婷介绍了《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将“双碳”目标下CCUS的角色定位,从战略储备技术提升为碳中和技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图在评估中,将CCUS技术体系拓展为捕集、运输、利用、封存、集成优化五大类,对供给侧(汇)、需求测(源)、源汇匹配不同视角下的CCUS减排潜力进行了全面测算,对CCUS各环节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评估。路线图显示,CCUS技术正从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集群化、商业化应用,到2060年,我国CCUS减排需求巨大,该技术将在能源系统转型、工业深度脱碳和负排放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针对CCUS产业集群的管网规划与碳源筛选问题,与会专家指出,受当前CCUS成本偏高的影响,管网规划和建设阶段优先考虑捕集成本较低的高浓度碳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行业的低浓度碳源将被排除。专家们强调,在具体的管网设计过程中,规划单位通常会系统统筹区域内多行业的潜在碳源,包括燃煤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重点排放行业,并在沿线预留多个阀室(捕集二氧化碳的接入点)。距离封存地点较近、具备接入条件的碳源,未来均可通过这些阀室实现灵活并网输送。未来的CCUS管网一定会发展成为跨行业、开放共享的公共基础平台,可接入多类型碳源,支撑不同行业的协同减排。

  针对CCUS纳入碳市场这一关心问题,与会专家指出,我国虽在CCUS工程示范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但在碳减排方法学的开发进度上相对滞后,而成熟、科学的方法学是CCUS纳入碳市场的前提。专家呼吁,应及时总结已投运的各类CCUS项目经验,充分利用捕集、运输、封存等各环节积累的真实数据,加快相关碳减排方法学的研发。未来,仅依靠不断重复的工程示范已难以支撑下一阶段CCUS的商业化发展,必须加快建立科学、准确的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为CCUS项目在碳市场中的价值确认和交易奠定基础。专家们对方法学的开发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技术的前瞻性与核算的有效性需要兼顾。要鼓励创新,但必须以最有效、最谨慎的原则核算减碳量,必须确保每一吨碳信用都真实可靠;二是项目的短期性与封存的长期性需要统一;三是系统的复杂性与规则的明确性需要协调。CCUS涉及能源、工业、地质、运输等多个系统,方法学必须在复杂的系统当中划定清晰的边界与责任。(记者 王彩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他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素材源:吕怡蕾
编辑:康书源
审核:王怡然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声明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