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准噶尔盆地东缘,一条56.69公里的能源动脉横贯戈壁。2025年9月20日,从准东煤制天然气管道工程传来捷报:项目主体焊接提前10天完工,4033道焊口一次性合格率高达99.2%。这一近乎完美的数字,见证了中国石油管道局大港油建公司建设者在大漠戈壁书写的质量传奇。
严管之基:筑牢质量防线的坚实支柱
“每一道焊口都是我们的名片,必须精益求精。”CPP662机组长崔有财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全体建设者的共同信念。项目部建立起22部管理制度,构建起严密的质量保障体系。
创新实施的一处一方案、一口一确认制度,将质量管控前移到施工最前沿。信息员必须现场确认数据上传,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这项看似严苛的要求,确保了4033道焊口全部实现精准追溯。在严寒酷暑中,建设者们始终用责任守护每一道焊口的质量生命线。
工艺之新:从内V外U到技术突破
面对戈壁恶劣的施工环境,项目总工刘堂亮带领团队展开技术攻关。要在传统工艺上闯出新路,最终凝结成内V外U复合坡口新方案。
传统全自动焊接采用的内焊机根焊+双焊炬填盖工艺,在戈壁特殊工况下面临挑战。项目团队通过大量试验与数据测算,创新提出将填盖工艺优化为适应性更强的单焊炬填盖,同时采用内V外U复合坡口新方案。这两项创新从工艺源头确保了焊接质量的高起点。
首次大规模应用的D610毫米内焊机展现出显著优势。焊接教练全程驻场指导,建设者们白天奋战在一线,夜晚研究优化参数。实践证明:新工艺的应用,使施工效率提升近一倍,为高质量完成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体系之固:三大要素筑牢质量根基
项目部建立起覆盖人、材、机三大要素的严密管控体系。所有关键岗位人员必须持有效证件上岗,建立从进场验收到资料组卷的全程可追溯材料管控体系,坚持验收-保养-监控的设备动态管理机制。
“我们不仅要管结果,更要管过程。”质量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焊口质量台账和对全范围缺陷类型、位置、深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实现质量管理从事后统计向事前预防转变。施工现场对关键工序实施四方见证管理,验收合格后举牌见证,确保全过程、无死角的质量控制。
匠心之魂:薪火相传的质量追求
“这不是普通的管道,这是国家能源大动脉,我们必须把它建成精品工程。”项目经理薛晓强的话,道出了全体建设者的心声。老中青三代建设者在这里完成匠心传承。老专家坚持驻场指导,中年技术骨干勇挑重担,年轻员工快速成长。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对工程质量极致追求的信念中。
当最后一朵焊花在暮色中熄灭,当最后一道焊口通过严格验收,这条横贯戈壁的能源巨龙将被赋予新的使命。从内V外U的工艺创新,到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从一口一确认的质量追溯,到全过程无死角的质量控制,准东管道工程立足打造管道建设新标杆。(记者 张一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他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