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页
  • 要闻
  • 焦点
  • 市况
  • 政策
  • 上市公司
  • 专题

年内最高赚近35% 可转债基金业绩亮眼

2025-11-24 14:19:24 来源:中国基金报

  今年以来,可转债基金表现可圈可点,最高单位净值增长率接近35%。在业绩排名前20的债券型基金中,可转债基金占比超六成。与此同时,可转债基金规模“水涨船高”。

  业内人士表示,可转债基金表现较好的原因主要是权益市场表现较好以及转债估值出现扩张。中长期来看,转债作为含权类资产仍然有一定的配置价值,关注生物医药、算力、顺周期等方向。

  可转债基金业绩亮眼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今年以来,可转债基金均实现正收益(仅统计初始基金,下同),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达19.33%,而债券型基金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仅为1.92%;单位净值增长率超20%的可转债基金有16只,其中,南方昌元可转债A的单位净值增长率达34.85%,暂列第一,华夏可转债增强A(27.29%)、交银可转债A(26.97%)分列第二、第三位。

  与此同时,可转债基金规模“水涨船高”。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可转债基金规模达606.33亿元,同比增长近35%。

  兴业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经理助理腊博认为,可转债基金表现较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今年以来股票市场受全球科技产业创新突破等因素的影响,风险偏好持续上升,带动转债整体转股价值和期权价值提升,纯债价值的小幅抬升也为可转债市场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流动性预期。二是转债供需偏紧。在纯债类资产低收益和低利差的背景下,“固收+”产品和可转债ETF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规模显著扩张,而可转债市场随着转债到期或强赎退市,存量从年初的约7300亿元萎缩至5700亿元左右,供需严重失衡,支撑转债估值走高。三是部分可转债基金持有20%左右的股票仓位,为其提供较大的收益弹性。

  “转债正股一季度迎来以‘AI+机器人’为主线的行情,带动小盘品种刷新近年来高点,在二季度贸易战的短暂冲击之后,再度迎来流动性修复行情。同时,新消费、泛科技、新能源等板块交替成为阶段性主线,正股较强支撑是首要贡献因素。”博时可转债ETF基金经理高晖指出,转债估值继续抬升进一步推动转债取得超额收益。一方面,去年末,转债在平价大幅抬升的情况下,估值扩张较为温和,存在一定低估,今年一季度转债估值补涨明显;另一方面,固收优质资产减少逻辑继续演绎发酵。

  交银可转债基金经理王丽婧指出,2024年转债市场经历了正股下跌和估值调整,年底的转债处于历史上较为便宜的状态,赔率较高。2025年权益市场迎来了较为显著的上涨,转债作为含权类资产充分受益于正股的上涨,叠加转债估值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数机构投资者处于欠配状态,市场整体呈现出正股和估值双轮驱动的行情。历史上可类比的年份如2014年、2019年,转债均获得了较为明显的超额收益。

  可转债中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对于可转债中长期的投资价值,腊博表示,可转债兼具债券和股票期权双重属性,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收益结构,中长期来看收益确定性较强。当下可转债核心矛盾在于收益空间被压缩,主要原因在于估值对正股未来的预期收益透支较多,择券空间变小,波动性也在加大。由于可转债整体显现偏股特征,股市的风格对可转债风格的驱动也将更加明显。

  “在广谱利率偏低的环境下,可转债作为兼具收益弹性和风险控制的品种在资产组合中的配置价值仍然存在,可关注两个方向:一是定价相对偏低的蓝筹转债,二是正股盈利的泛科技和顺周期行业。”腊博表示。

  王丽婧表示,中长期来看,转债作为含权类资产仍然有一定的配置价值。首先,坚定看好股票市场的配置价值。其次,转债估值处于历史水平中枢偏上,确实不算便宜,但仍然可以在结构上找到没有过多透支向上空间的标的。细分领域上,看好成长行业的偏股型转债以及周期行业偏债型转债,此外,看好有估值保护且正股波动率足够大的双低类转债。

  “中长期来看,转债受益于泛固收市场优质资产减少以及供给端不断退出,估值可能难以压缩,继续看好权益震荡上行带来的转债上行机会。”高晖表示,看好六大行业:海外算力(光模块、NV产业链以及液冷)、国产算力(半导体、IDC)、电力设备与新能源(锂电主产业链、固态电池设备和风电)、医药生物(创新药和CXO)、人形机器人(T1链、电子皮肤、Peek材料)和顺周期板块(化工、有色)。(记者 曹雯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他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素材源:吕怡蕾
编辑:康书源
审核:王怡然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声明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