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更新改造。打造有效满足电动汽车中长途出行需求的城际充电网络,进一步加密充电设施点位布局,不断优化设施功能结构。到2027年底,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鼓励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除高寒高海拔地区外,其他高速公路服务区均应具备充电能力。
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431.6万个,同比增长37.8%;私人充电设施1303.2万个,同比增长59.6%。2025年1-8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53.0万个,同比上升88.5%。其中公共充电设施增量为73.7万个,同比增长37.2%,私人充电设施增量为379.3万个,同比上升103.3%。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随着快充的逐步渗透,充电桩将逐步从交流桩向直流桩渗透,直流桩也将从小功率向大功率迈进,预计大功率直流桩及其产业链的需求增速或将显著高于行业。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加速渗透将为产业链带来业绩增量:制造端,大功率化对桩和模块环节提出更高技术要求(包括功率密度、充放电效率、散热安全等),加速行业格局优化,同时考虑国内价格战接近尾声+出海+大功率产品迭代,桩和模块龙头或将享受量利齐升。
从产业链上来看,新能源充电桩产业链上游为充电桩设备所需的设备零部件制造,包括充电模块、PCB、变压器和其他零部件等,主要参与主体包括优优绿能、英飞源等;产业链中游为充电设备供应,包括各类直流充电桩及交流充电桩,除晨泰科技外,参与主体还包括国电南瑞、许继电气、盛弘股份、英杰电气、易事特等;产业链下游为充电设备运营,主要参与主体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地方交运公司、特来电、星星充电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他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