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页
  • 要闻
  • 焦点
  • 市况
  • 政策
  • 上市公司
  • 专题

境外机构持债规模达4.35万亿元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加速

2025-07-09 09:17:3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自互换通北向交易、离岸人民币回购业务、香港场外结算公司衍生品交易等一系列举措推出后,债券通不断拓展开放边界,吸引了大量境外投资者挖掘中国市场价值。

  截至2025年5月,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已迎来超过70个国家与地区的1169家国际投资者;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在岸债券规模达4.35万亿元人民币,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约12%。在业内人士看来,境外投资者积极投资中国债券市场,体现了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长期信心。

  7月8日,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在“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上表示:“围绕美元资产全球主导地位的讨论再次升温,投资者正加速资产重新配置来分散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正逢其时,香港定当抓住机遇。”

  境外机构投资者积极入场

  债券通运行八载,国际投资者通过香港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渠道日趋完善。债券通有限公司发布的运行报告显示,今年5月,债券通“北向通”累计成交9156亿元,日均成交482亿元。与开通首月的日均成交15亿元相比,增长超31倍。

  “债券通推动了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快速增长,促进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从债券市场的深度来看,债券通也推动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创新和发展。”景顺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表示。

  港交所表示,未来,互换通将会扩充产品类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这将有三大好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更能反映中国贷款市场动态;投资者能更精准有效对冲信贷相关风险;离岸投资者将有更有效的人民币资产或人民币信贷产品参考基准。”港交所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债券通、互换通等对外开放渠道持续完善,投资交易和风险对冲工具不断丰富,产品机制和配套制度设计向国际最佳实践靠拢,债券通等渠道下的境外机构交易成本大幅下降,这些都为境外投资者长期参与境内人民币债券投资,提供了高效透明安全的市场环境。截至今年5月末,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全球境外投资者1169家,来自全球70余个国家与地区;其中债券通境外投资者为835家,交易账户4099个。

  “过去一年中新增账户数为213个,境外投资者在债券、回购、衍生品等方面的交易活跃度均有所提升,持有债券规模也在今年达到新高,这些数字均体现了人民币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动能。”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总裁、债券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漪说。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新征程

  当前,债券通对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在“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上公布了三项对外开放优化措施:一是完善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支持更多境内投资者走出去投资离岸债券市场,近期拟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非银机构。二是优化债券通项下的离岸回购业务机制安排,便于境外投资者开展流动性管理,将拓宽离岸回购应用场景,可交易币种由人民币拓宽至美元、欧元、港币等多币种,支持CMU OmniClear参照债券回购的国际通行做法,取消对回购质押券的冻结,进一步盘活质押券,支持CMU OmniClear简化债券账户开立等业务流程,提升操作便利度。后续将择机推出跨境债券回购业务。三是优化互换通运行机制,进一步满足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需求。在今年已丰富产品期限和类型的基础上,将建立报价商动态管理机制,扩充互换通报价商队伍,并调整互换通每日交易净限额。

  梁凤仪说,投资者正加速资产重新配置来分散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正逢其时,香港定当抓住机遇。具体来看,香港证监会将采取三大举措:一是增加一级市场固收产品发行,丰富人民币产品供给;二是提升二级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三是研究建立、优化配套的离岸人民币产品相关基础设施,包括前台交易系统以及中后台配套系统。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高水平金融开放的长期战略,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强大支柱。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将继续发挥独特优势,三策并举,全力扩大更丰富多元的离岸人民币产品生态,增强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以及建立稳健可靠的基础设施,为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梁凤仪说。(记者 何漪 唐燕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他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素材源:吕怡蕾
编辑:康书源
审核:王明月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声明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