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页
  • 要闻
  • 焦点
  • 市况
  • 政策
  • 上市公司
  • 专题

玉米高产背后的中国农业变革

2025-11-17 10:03:45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25年全国玉米主产区高产捷报频传,不仅是一组亮眼的数据,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从内蒙古通辽到新疆伊犁,从种地“老把式”马忠臣到90后种粮人罗俊杰,玉米单产的跨越式提升背后,是技术创新、制度保障与市场活力的多重共振,折射出中国农业正在发生的深层次变革。

  技术创新是玉米高产的核心驱动力,但真正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有效转化。中国农科院团队研发的“合理增密、精准调控”等核心技术,并非悬浮的理论,而是通过李少昆团队的推广,转化为马忠臣的标准化种植流程、薛泉生的“40+70”模式,让普通农户能够直接受益。这种“专家研发—大户示范—农户参与”的技术传导链条,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使高产技术从“小面积试验”走向“大面积应用”。

  制度保障为农业发展注入了稳定预期。国家将玉米单产提升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地方政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设立示范田、提供政策补贴,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动合力。在伊犁,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滴灌设施全面升级;在通辽,政府规划千万亩吨粮田,这些政策支持不仅改善了生产条件,更增强了种植户的信心。马忠臣在粮食价格低迷时仍敢于扩种,罗俊杰从银行获得持续贷款支持,背后都离不开制度保障带来的稳定环境。

  新型经营主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格局。马忠臣、薛泉生、罗俊杰等种植大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具备强大技术寻求能力、应用能力、规模经营意识和市场应对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者。他们通过“师傅带徒弟”、示范种植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成为技术推广的“二传手”和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从马忠臣带动3万亩农田增产,到薛泉生的“40+70”模式让农户看到实效,新型经营主体正在重塑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从马忠臣十年摸索标准化流程,到薛泉生敢于尝试“40+70”模式,印证了中国农业劳动者正在从“凭经验种地”向“靠技术种地”转变。他们不再畏惧新技术、新模式,而是主动学习智能设备操作、参与技术培训、试种新品种,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动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90后罗俊杰的样本更让人看到,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有前途的产业,吸引着年轻一代扎根土地、传承农业。(记者 余胜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他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素材源:吕怡蕾
编辑:康书源
审核:王怡然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声明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